您现在的位置: 小孩拉肚子怎么办 > 小孩发烧 > 正文 > 正文

来尝一口我酿的酒,这次保证不拉肚子苏东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2/17 14:01:47

公元年,苏轼步入中年,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险的一场试炼—乌台诗案,他虽然幸运地保住了性命,却也被朝廷贬谪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不能签署公事外,什么也不能做。烦闷之余,他写下《寒食帖》、唱出《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了前后《赤壁赋》,这些都记录了苏轼人生观的领悟与转变。

这些转变,不只在文章中出现,更体现在他的生活之中。不说其他,四年在黄州生活的苏轼,在那样的沉郁心境、那样辛苦的外在条件下,学做了蜂蜜酒,这是他文史中第一次制酒。

苏轼从好友杨世昌那儿获悉酿酒方法后,腹中酒兴引动诗心,于是援笔写成这首蜜酒歌。他提到白米如同真珠一样地珍贵,他没有米、也不舍得用,蜂为耕耘花作米,因此,他就用现成的蜂蜜啊!经过小火煮沸、搅拌,仅需三天,蜂蜜酒就香气四溢了,而且这酒制作不复杂,甚至不需要过滤、沥酒渣呢!

纵然苏轼兴奋地作出蜂蜜酒,甚至做了这篇蜜酒歌,歌末他还是幽幽地提到自制酒的主要原因:薪俸微薄,生活困难。苏轼借钱借米都有难处了,想要喝酒,与其向监河侯(专门借贷的人)借钱来买,不如靠自己制作!

东坡制的蜂蜜酒,味道如何?亲朋评价怎么样呢?

比苏轼晚一辈的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写道,苏轼的酒作的不好,简直糟透了!喝到酒的人竟都跑去狂拉肚子。查一查原因,可能是因为蜂蜜在酿造过程中腐坏了,苏轼经过这次尝试过后,就不再做蜂蜜酒。苏轼最早的酿酒实验,以失败告终。

「酿为我醪淳而清」──惠州桂花酒

公元年,晚年的苏轼被控诉“诽谤先帝”,贬谪命令一改再改,最后被安置到了惠州。翻山过岭到南方,苏轼生活同样困苦,他写下《记游松风亭》,描述面对忧患逆境的洒脱心境。那几年,苏轼以他的方式调适心情、转移生活的注意,也结交了新朋友。苏轼听说朋友在制酒,他也要把握机会,再试试看。

苏轼给好友钱济明的信中写到,自己有酿酒新秘方,提醒朋友,千万、千万不能跟其他人说!话虽如此,情不自禁的苏轼,仍然写了《桂酒颂》告诉大家这个好消息,其中序言写道:

苏轼酿酒技术似乎进步了,他的桂花酒色晶莹如玉、香味特殊,这不是人间可以享受到的!苏轼除了把它写下来,还要将制作方法刻在石头上,留给未来到这里的人试试。

至于苏轼的桂酒喝起来如何,叶梦得《避暑录话》继续偷吐槽苏轼,他记下:

苏迈、苏过竟然说他们父亲作的酒,像是过年喝的屠苏药酒!药酒通常将各种中药,比如防风、肉桂、麻黄等物,通通浸在酒中,可能这个酒太苦了,朝云也只尝试了一口。“香味超然,非人间物也。”这应是苏轼的言外之意啊!贬谪到惠州的晚年苏轼,重新振作,一边感叹处在亲朋难聚的南方,一边继续着未完他的制酒实验。

「三杯俨如侍君王」──惠州、儋州真一酒

除了桂酒外,苏轼还因缘际会在惠州学了真一酒。一晚,一位邓道士引荐一位神采飞扬、貌似吕洞宾的仙人,携带着酒一起来拜访苏轼,仙人跟苏轼说:“子尝真一酒乎!”,三个人各喝了几杯,尽兴高歌,仙人喝完送给苏轼一本书,传授休养生息与真一酒的制法。到了儋州,苏轼把这样奇特的经验写在《记授真一酒法》当中,说明这个真一酒法的配方,是当时仙人所传授

拨雪披云得乳泓,蜜蜂又欲醉先生。稻垂麦仰阴阳足,器洁泉新表里清。晓日着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

这种真一法酒,材料“只用白面、糯米、清水三物”,成品“酿之成玉色,有自然香味”。制好之后,苏轼得意极了,认为和过去在黄州酿的蜜酒相似。苏轼到了儋州还常常回忆着自己酿的真一酒,写了首《真一酒歌》。

这酒因为是仙人教导的,苏轼喝了之后,神情肃穆、心境平和,三杯下肚,心思澄澈就像是在朝堂上面对君王。由此看来,苏轼的酒越制作越好了。

「幽人先已醉奇芬」──儋州天门冬酒

过了几年,苏轼到了儋州,无论身体、经济状况都比黄州、惠州来得差,他写下《试笔自书》,以一开始伤感、转念会心一笑,写出面对逆境时的泰然自若。苏轼知道自己要回朝廷的机会不高了,他随遇而安,安心继续制酒。最有名的那款酒,泡着海南当地的中药草“天门冬”,因此名为《天门冬酒》。

公元年过年时节,苏轼在儋州自己在房间边过滤酒、边偷喝,喝到大醉。醉眼中,眼前的菜园逐渐迷蒙,云雨纷纷,苏轼只觉得春风拂面,皱纹都被舒展开来。不知不觉,苏轼睡着了,不知道与谁同梦,但已经听得到他的鼾声了。

这应该是文史中苏轼最后一次制酒,他在这一年遇赦北归,隔年病逝于常州。面对一个又一个人生难关,苏轼总是达观向前、勇敢面对,透过饮酒,他暂且浇愁,让一腔情绪得以排解,透过制酒,他苦中作乐,让生活多一点寄托。

苏轼从蜜酒、桂酒、真一酒、到天门冬酒,一次次尝试、一次次精进,他把过去制米酒的心得写在《酒经》(世称《东坡酒经》)当中。虽然只有多字,但详细地描述了米酒制作的细节,从一开始酒麴制作、蒸煮投料,到蒸熟、放凉、发酵、碾压等步骤的需用时间与最后会产出多少酒。

苏轼写得很完整,根本是当时的神作,让人跃跃欲试!苏轼自述自己的酒三十天就能完成,酿酒过程中,要加好几次酿酒用的米饭,因此相对而言用水量较少,有人称为“加饭酒”。

「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苏轼爱酒而量少

苏轼制作了这么多酒,想必酒量蛮好的吧。不对,甚至大错特错。苏轼的酒量是有名的少!尽管少,却也不妨碍苏轼的酿酒、品酒的兴致。

“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年轻的东坡,看到酒杯就醉了,大概50岁的东坡,终于能喝“三蕉叶”。蕉叶是一种酒器,浅底量少。(我们绝对不能提到黄庭坚偷偷拆苏轼台,黄庭坚在此文末之跋中提及:“东坡自云饮三蕉叶,亦是醉中语。”)

晚年惠州时期的苏轼,写给程正辅信中写到“终日把盏,积计不过五银盏耳。”盏也是一种酒器,底浅而宽口的小杯,类似现今小碟。盏口因为较宽,可作成梅花、莲花瓣等样式。晚年的苏轼,没有因为好饮、常饮而酒量增加。“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没喝几口,苏轼就脸红红的了。

有趣的是,上述提到的蕉叶、银盏、或是钟鼎等酒器,似乎都难以定量。根据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的记载,“饮器中,惟钟鼎为大,屈巵螺杯次之,而梨花蕉叶最小。”也仅能做大小比较。若是要佐证苏轼的酒量少,似乎只能与时人对应比较。和苏轼的“三蕉叶”比起来,他的堂兄苏不疑能饮酒,至二十蕉叶,乃稍醉,也就是说,是苏轼的近十倍。

推算酒量多寡,除了用酒器作为量尺标准外,要观察苏轼的饮酒量,还可以从当时的度量标准做换算。

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晚年的苏轼一整天喝下来,总共也不过只有五合。宋朝一升约为现今克,一斗十升,一升十合,五合约为克,和现在的小瓶罐装啤酒体积差不多。而黄庭坚描述苏轼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一龠(音月)等于半合,四五龠也不到克,一样不多。

比较起来,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自述可以喝五升(现今约3升),而石曼卿(东坡主考官欧阳修的朋友)号称可以喝五斗(现今约30升),几相对照,苏轼酒量真的小之又小了。

苏轼就算喝的量不多,他还是很开心,喜欢那种陶陶然的感觉。就算只是喝点小酒、摸摸酒杯,也感到心满意足。

只发酵不蒸馏的宋酒

要测量苏轼的酒量,除了用酒器体积大小作推估,也可以用物理的体积单位作换算。然而,这样就可以和现今的酒类去做比较了吗?苏轼的五合酒和现今的克酒,可以相互类比吗?我们还有一个关键主题尚未讨论,那是酒精浓度。

苏轼一生做了多种酒,从蜜酒、桂酒、真一酒、到天门冬酒,依照酒的原料、发酵法、制程方式、蒸馏与否,各种成品酒有不同的浓度。依照当时气候、温度、各步骤时间长短,每次制成的酒浓淡也不一。用现有的资料还原当时技术,宋代没有蒸馏法,应该仅有酿造法。

以苏轼的《酒经》为例,他把米饭蒸熟后,加上酒麴等它发酵,过程中添加几次米饭,一段时间后再把米饭、酒麴捞掉,装在大坛子等容器密封,一段时间,酒就做好了。这样所谓酿造法,通常为5度上下,不到10度。

在苏轼那个年代,要去对比不同人的饮酒量有些困难,若是要跨越地域空间、横跨古今时间,更不容易。但现今不同,我们比苏轼那个时代多了些工具,若要比酒量,现代有所谓的科学标准来做定量!所谓的酒量,是一个人能喝多少酒的酒精重量,重量来自于体积与密度,两者相乘而来:

重量=体积X密度(Weight=VolumexDensity)

若要知道酒精体积,这与酒成品总体积有关,也和其中内含的酒精浓度有关,因此我们可以得知:

酒精重量=酒精体积X酒精密度

等于(酒成品总体积X内含酒精浓度)酒精密度总体积常用毫升为单位(ml,cc皆可);酒精浓度为酒精之体积百分浓度(符号为%;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度);酒精密度约为每毫升0.8克(g/ml)。

因此,若是苏轼自述酒量为5合,换算约为现今毫升,以当时一般的酒的浓度为5度计算,为5%,而酒精密度一样以每毫升0.8克计算。苏轼能喝的酒精重量则为:

酒精重量=酒成品总体积X内含酒精浓度X酒精密度因此(ml)X5%X0.8(g/ml)=12.8克

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说,苏轼能接受的酒精重量为12.8克。

进一步,若是要放眼国际、与其他国家的标准相通,我们可以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国际通用的酒精标准单位(standarddrink,SD)。因此,以苏轼为例,他的酒量应该就是1.28标准单位酒精(drinks)。

有了酒精标准单位,我们就可以更为确实的定量,了解各饮料的酒精含量外,同时,更可以知道自己饮用了多少单位的酒精,身体对应酒精的反应是什么,并知道可能的身体风险。

卫生福利部过去的酒精建议量是从酒精标准单位设定的:男性每日不超过2酒精标准单位(drinks),女性则每日不超过1酒精标准单位。

苏轼的从官之路起伏颇大,经历多次贬官,黄州、惠州、儋州等三处是苏轼人生最大的考验,除了心境打击以外,外在经济条件也每况愈下。苏轼也因此转而寄托于文学创作,留下许多不朽篇章。

与此同时,他也越来越能自得其乐,虽然他不能喝太多酒,但却不减酿酒之乐。透过苏轼的诗,我们看到了他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匮乏与心境上的转变,与他终生乐此不疲的酿酒趣。

#深度好文计划#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aduzia.com/xhfs/126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小孩拉肚子怎么办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