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弱水源自祁连山脉,流经河西走廊一带。洪水季节夹杂着黑沙滚滚而来,故名“黑河”月氏部落同属炎黄子孙,几千年前就一直生活黑河一方,游牧傍水而栖公元前年匈奴“再攻”月氏,月氏部落“再败”,匈奴一举抢占月氏千年的栖息地,建黑水城,亦称黑水国月氏部落被迫迁出河西走廊,自此以后不断向西推进
本章节全文约长字节阅读预计需3分钟月殇时空之01.话说龙骨
我也听过这个说法
几年前,国家文字博物馆面向全球发布了悬赏,按照有关的规则,破译未解读的甲骨文,经过专家不同阶段论证达标后,一个字可以奖励5~10万元。如果是突出的重大贡献,还有可能被授予相关学位呢,不过破译甲骨文这件事,有相当的难度。所以也并不是谁都可以胜任。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事情都有持之以恒的爱好者,中国人解读中国字再正常不过了,但要有一个前提,要了解什么是象形文字,什么是甲骨文……
年7月的报道
一个拉肚子的故事,揭开了那旷世久远的神秘开端。当时《华北时报》的一篇报道上说道,在年的夏天,当时有个住在北京王府井大街锡拉胡同的人,名字叫做王懿荣,他吃坏了肚子,就去到菜市口的西鹤年堂药店抓药。那时候抓完药,得自己拿回家煎煮。中药都是花花叶叶、草草根根什么的,里面夹杂着部分沙土,自己煎药的时候都要吹吹捡捡,把里面的沙石土块捡出来。
那个叫王懿荣的是个讲究人,那时候老佛爷还在世,王懿荣当时在朝为官。话说王懿荣的那堆中药里,有一味药引子叫作“龙骨”。
述(最多18字黄河岸边的龙骨
我见到过的龙骨,有乳白色的,有褐色的或者是棕色,基本上都不大,大概有手指那么长短……
孩童时的我,跟着爷爷奶奶住。黄河就在我们家下面不远处。小时候最期盼的事情,是等着叔叔放学(依稀记得叔叔那时候读初中),带我去黄河边钓鱼。我们那里的黄河,有时候碧波荡漾,有时黄沙滚滚。而在我现在的记忆中,黄河水流湍急、河面宽阔。
虽然黄河离爷爷奶奶家不远,但要想走到黄河边,得从几百米高的黄土坡上下来,土坡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刺槐。这条路很危险,我一个小孩子搞不好就会滚落下去,会一直滚到黄河里喂鱼了。
偶然机会的认识
叔叔带我去钓鱼的黄河岸边,不是那种常见的平坦沙土岸边,而是各种枯木树枝,各种大大小小碎石块的那种岸边。
说是去钓鱼,其实呢,我就是去跟着混的。叔叔一边钓鱼,还得随时盯着我,他担心我到处乱跑,一失足就会滚进黄河里。叔叔为了让我做点事,而不是到处乱跑,有一次从地上捡起一块类似小石头的东西,告诉我说这是龙骨。
我就好奇的问,这是什么,能干嘛?叔叔说它是龙骨,有某些治疗的功效。如果哪里划破流血,用龙骨敷在上面,很快就不流血了,也就是几秒不到的事情(当然不是那种哗哗哗流血的那种)。
后来,叔叔就教我如何寻找龙骨,如何辨别是不是龙骨的方法。我按着叔叔告诉我的办法,居然还真的找到了不少!
时光如逝,这段儿时的记忆已经变成了珍贵回忆,挥之不去的场景,总是在脑海里时常浮现。
辨别龙骨的方法
我们钓鱼的岸边,黄河水流湍急,把很多杂物不断冲击到岸边,日积月累有厚厚的一层。顺着岸边看过去,绵延数千米。
叔叔告诉我,寻找那种椭圆的,长条形的,乳白色的,或褐色的,类似小石头一样,但又不是石头。它们每个形状都不一样,有的带纹路,有的不带纹路。最主要是它们都没有了棱角,外形圆润且不扎手。
先找到一堆后,再用一种办法来逐一验证筛选。叔叔教给我的方法是,把下嘴唇凸出来,如果是龙骨,你往嘴唇上那么轻轻一放,它就会立刻粘在嘴唇上。也就是说龙骨有很强的吸附性,而后要稍微用力,才能把龙骨拿下来。能粘上去的都是龙骨。
越古老品质、越好的龙骨黏性就越强。有了经验以后,就不用这种办法了。首先龙骨是没有任何味道的,再目测它的形状、颜色、纹理、轻重就可以精准辨别是不是龙骨了。
假虞伐虢的地方
爷爷奶奶住的地方,是当年“西周”南北虢国的属地范围。
历史上的虢国,前后有5个时期。公元前年周文王分封他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为虢国国君,随着时间变迁,先后分成东西虢国,南北虢国和小虢。
如果再往更久远的时期说,那里也是大禹治水的地方,传说当年大禹治水,在那里开三门(人门峡、鬼门峡和神门峡),为了压制河水不再泛滥还插了根“定水神针”。我去看过那个神针,在河道的中央处,现在叫作中流砥柱。
内容预告
王懿荣分拣药材时,不经意间发现龙骨上有很多不认识的符号,直觉告诉他,这不是天然的纹路,更不是随意刻画上去的。
因为王懿荣有相当的书法鉴赏功底,也认识很多金石书法大家,促使王懿荣做了一个举动,让老北京城的龙骨价格漫天飞涨……
第一篇结束感谢阅读本故事中部分情节场景可能与您原有认知有所不同请您选择是否阅读感谢支持理解